第三百零八章 摊丁入亩
推荐阅读: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医妃惊世、重生民国娇小姐、奋斗1981、神医狂妃:邪王,甜甜宠、毒妻难逃:仙尊,太强势!、冥婚,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、舌尖上的大宋
一秒记住【笔趣阁 www.xbiqugex.com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“启禀皇上,楚逆未起时,我大清每年岁入三千万两白银,如今湖广、江南、江西还有浙江都已经失陷贼手,总岁入恐怕要损失一千二百万两之多,若是将来朝廷再丢失了整个南方,那么岁入或许会降低到一千五百万两以下,到了那时节,户部实在是难以为继啊!”
“若是朝廷能够放开矿禁,再实现捐纳之策,或许能够收上来一些银子......”
张廷玉跪在地上,苦口婆心地列出了这一大串的数字,其实就是想告诉雍正,这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就算想跟商人收税,那也得先给他们吃点好处!
开矿禁便是张廷玉想到的一条可以跟商人谈判的条件,只要开了矿禁,这朝廷内外也就有了交代,钱也能收得上来,回头还能靠着矿再收一些钱,堪称两全其美。
然而对于雍正来说,这一条并不可行,“农为天下之本务,而工贾皆其末也。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,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。群趋为工,则物之制造者必多,物多则售卖不易,必至壅滞而价贱,是逐末之人多,不但有害于农,而并有害于工也。”
此话一出,众臣也就都明白了过来,开矿还是不行。其实也很好理解,开矿虽然能得大利,可是也容易聚集流民,若是将来出了岔子,可没人负得起这个责任。
当这一条被否定了之后,雍正又谈到了另一条,只是同样是反对的态度。
“满洲乃大清龙脉所在,岂能轻易开发?不过若是八旗子弟能够回满洲倒也不错.......宗人府或可组织八旗无业子弟回满洲垦田,以备将来。”
雍正皱着眉头,他才不会让汉人去满洲,那里毕竟是八旗的后路,将来要是万一真的在关内过不下去了,去关外自然也能活命。因此要是八旗去的话,雍正还是很乐意的,毕竟眼下这铁杆钱粮也是大笔的钱。
当然了这一道指令也不出奇,在六月的时候,雍正也曾经下过旨意,令八旗无恒产者移居热河垦田,倒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议。
只是到了这个时候,张廷玉的一番建言却是被否了个七七八八,可是他本人并没有半点不开心,只是轻轻退在了一旁,不再说话。
殿内陷入了一阵平静,雍正的脸色却逐渐转为失望,而就在这个时候,直隶巡抚李维钧却出列跪了下来,大声道:“臣,直隶巡抚李维钧有本启奏。”
众人听到此人有本呈奏,当下便有些惊讶,只是许多人看向李维钧的眼神里,都带着几分鄙夷与不屑,而这还要从此人的出身说起。
若是放在两年前,估计认识李维钧的人估计都没多少,那时候的李维钧担任直隶守道,而他的顶头上司是署理直隶巡抚赵之垣,这个人出身显赫,是名将勇略将军赵良栋的孙子,是两广总督、兵部尚书赵弘灿的儿子,还是前任直隶总督赵弘燮的侄子。
可以说在赵之垣面前,李维钧这个贡生出身的读书人几乎是一文不值,然而就在雍正继位之后,赵之垣的直隶巡抚的位置就被李维钧给顶替了,而原因就是李维钧巴结上了抚远大将军年羹尧,而年羹尧在雍正继位后,参奏赵之垣庸劣纨绔,不堪委以直隶巡抚重任,于是李维钧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直隶巡抚。
“臣查旧例,直隶人丁五年一审,分为九则,上上则征银九钱,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,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,新生者添入,死亡者开除,此成法也。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……且又相沿旧习,每遇编审,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,不顾民之疾痛,必求溢于前额,故应删者不删,不应增者而增,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,子初生而责其登籍,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,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,始而包赔,既而逃亡,势所必然........”
当李维钧呈奏之时,大臣们很快便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,自从之前户部追缴积欠和火耗归公以后,大臣们对于政策的敏感度也是越来越高,这一次李维钧所反映的丁银问题,也是大清积弊已久的大问题,如今被呈奏上来,想来背后应该没那么简单。
所谓的丁银问题其实由来已久,从明朝就已经开始了,也就是俗话说的人头税,这项赋税在明朝时是作为地方税收的一种,与里甲、均徭等四差银一起,都由地方官员征用,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,因此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明朝官吏敛财的一种弊政。
后来清朝建立之后,很显然吸取了这一弊政带来的教训,将丁银编征作为中央政府赋税征解,也就是让地方官将丁银随同田赋一起上缴,同时对于人丁的编审也逐渐制度化,每五年一次编审人丁,以保证丁银的征解。
正所谓“直省每岁终,各将丁徭赋籍汇报总数,观户口消长,以定州县考成。”当时丁银的增长也成为了地方官员的考核目标之一。这项赋税在顺治十八年的时候,竟然达到了三百万八千九百两之巨,因此也受到了当时清廷极为重视的目标。
当然,在丁银制度建立之初,就已经深藏弊端,就如同李维钧所言,户丁编审中的虚报和浮夸之风十分严重,特别是很多官员绅衿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,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,可是丁银要收的钱依然存在,于是便加重落在了贫苦百姓的身上。
以致于当时出现了很多令人感觉莫名其妙的事情,比如在山东曹县,当是就已经有人利用户等进行放富差贫,所谓“豪强尽行花诡,得逃上则;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,从实开报,反蒙升户。其间家无寸土,糊口不足,叫号吁天者,皆册中所载中等户则也。富者田连阡陌,竟少丁差,贫民地无立锥,反多徭役。”
后来康熙为了收纳民心,博得一个圣君的名头,便弄出了一个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说白了就是在人头税上进行定额,从而收纳民心。
可问题是,这种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更多是一种形式主义,它只是不再增加丁银的额度,并没有减少或者不征,原来该有的负担现如今也没少,不过名头上倒是忽悠了不少人,纷纷称赞为德政。
“臣以为,为解决直隶丁银弊端,当以丁银摊入田赋之中,以田地定丁银之多少。”
李维钧的一番话还没有说完,就已经在殿中群臣心里掀开了惊涛骇浪,原因很简单,这一条所谓的摊丁入亩,依然是在朝着士绅开刀,当下等李维钧刚刚说完后,便有人跳出来反对了。
“奴才以为不可......此策名为解民之困,实则是害民之举!”
“臣以为,若摊丁入亩则有损先皇圣名,此人祸心包藏,实在该杀!”
“祖制不可轻改,还请皇上明察啊!”
有的人直接扣帽子,有的人则是混淆是非,还有人杀气腾腾,他们明面上是对李维钧喊打喊杀,实则却是在向雍正抗议,这玩人没这么玩的,要钱就算了,眼下怎么朝着士绅的根基开刀呢?特别是直隶还是八旗的底盘,许多八旗都统也在表示着反对之意。
这一招可是太狠毒了,对于士绅来说,他们的权益主要在于两点,一是田地,二是人口,过去的时候由于大家伙都在隐匿人口,因此所谓的丁银根本收不到他们的身上来,这个时候却是将丁银化进了地田税里面,毕竟你能将人口藏起来,这地总藏不起来吧。
若是按照李维钧的意思,实现摊丁入亩,将来收税就完全看土地之多少,定纳税之数目,地多者多纳,地少者少纳,无地者不纳。这样一来,实质上是把那些无地者的丁银转嫁给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,此外有了这一招,还会减少投效的人,简直是把士绅的土地和人口这两个基础,往死里挖。
雍正也不说话,只是冷眼旁观这群跳梁小丑的表演,内心却感觉到了无比的疲惫,眼下的大清表面上是共坐一条船,可是这些人却都是各有各的心思。
可是眼下的雍正却不想就此罢手,他很快便点了名字,“张廷玉,你是户部尚书,你以为如何?”
张廷玉无奈苦笑,这哪里是李维钧上的折子,很明显是雍正试出来的手段,李维钧不过是一把用来背黑锅的刀,自从他的建议没有被通过后,他就已经清楚了雍正的目的,那就是尽可能把刀对准天下的地主豪强,雍正表面上不要民心,可是实际上他却是最希望天下能够稳定下来。
“奴才以为,若是在直隶施行倒无不可。”
张廷玉虽然只说了这么一句话,可是其内的效果却很不错,首先他告诉了雍正,能实行,但是目前只有直隶可以。也告诉了群臣,这个政策限制在直隶,你们就别蹦跶了,两头听起来倒是都还算满意,由此可见其人的思路之敏捷。
见了张廷玉开口了,其他人也就不敢扎刺了,他们可没有大明言官的风骨,先前只是没看清楚动向而已,如今看清了动向,哪里还敢去触怒雍正?
雍正扫视了殿中的群臣一眼,清了清嗓子。
“州牧县令,乃亲民之官,吏治之始基也。至于钱粮,关系尤重,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。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,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。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,皇考示谕在廷,不允其请,尔诸臣共闻之矣。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,视为成例,民何以堪乎?嗣后断宜禁止,或被上司察劾,或被科道纠参,必从重治罪,决不宽贷。”
群臣众人跪下应诺,雍正便又殷切叮嘱了一番,“勤求民瘼,事无巨细,必延访体察,务期利民。而于征收钱粮尤为留意,惟恐闾阎滋扰,此念时切于怀。”
群臣苦笑,他们当中或许有人会真正的关心贫民的死活,可是这样的人绝对不多,毕竟大家伙想要爬到养心殿里来,靠的可不是那些底层百姓,只是已经大权在握的雍正皇帝,已经不再是这群臣子们能够影响到的了。
所有人都没有想到,这一场针对汉臣的讨伐,结果在雍正的手段之下,却变成了对士绅的再一次开刀,却没有任何人敢于反对,无论是汉臣还是八旗,此时都有些有苦说不出买就好像被迫吞下了一只苍蝇一般难受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江宁城。
“此举实在是不一般啊......雍正此人,实在是不可小觑!”
李绂带着几分赞叹,他实在是没有想到,雍正接着浙江失陷的机会,竟然反手打了这么漂亮一仗,可以这么说,摊丁入亩政策的实现,其意义甚至比起浙江失陷更为重要一些。
宁渝从后世就知道雍正的这些政策,因此心里并没有过于惊讶,只是笑道:“先生以为,这摊丁入亩能让大清焕然一新?”
“焕然一新?哈哈哈哈,那倒是谈不上,可是这一招比康熙的永不加赋要强多了!”
李绂呵呵一笑,他开始扳起了手指头,笑道:“田亩起丁,田多则丁多,田少则丁少,计亩科算,无从欺隐,其利一;民间无包赔之苦,其利二;编审之年,照例造册,无须再加稽核,其利三;各完各田之丁,无不能上下其手,其利四.......”
“丁徭有分三等九则者,有一条鞭者,有丁随甲派者,有丁从丁派者,一省之内,则例各殊。……至此始归划一,实在是善政.....”
瞧见李绂在夸奖雍正,宁渝倒也不生气,毕竟这一会雍正干得确实漂亮,不过他也不虚,嘿嘿笑道:“雍正此举虽然能得人心,可是这里面还是有漏洞,终究还没能走到更彻底的一步。”
“更彻底的一步?大都督的意思是?”李绂仿佛有些明白了过来,只是他还有些不敢肯定。
“官绅一体当差纳粮......才是堵住这个漏洞的最后一招。”宁渝脸上嘿嘿一笑。
可是这话听在李绂的耳朵里,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,因为这一招相对于摊丁入亩要更加激进和大胆,他不由得失言道:“若是行此策,恐怕全天下的士绅都要反对雍正了!这不是改革,这是开战!”
宁渝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,他仿佛很喜欢这个开战的词,轻轻吟诵了几遍。
“雍正现在还不会实施此策,可是我复汉军新制初立,便是确定此制度的最好时机!”
“雍正不敢开战,我敢!”
“启禀皇上,楚逆未起时,我大清每年岁入三千万两白银,如今湖广、江南、江西还有浙江都已经失陷贼手,总岁入恐怕要损失一千二百万两之多,若是将来朝廷再丢失了整个南方,那么岁入或许会降低到一千五百万两以下,到了那时节,户部实在是难以为继啊!”
“若是朝廷能够放开矿禁,再实现捐纳之策,或许能够收上来一些银子......”
张廷玉跪在地上,苦口婆心地列出了这一大串的数字,其实就是想告诉雍正,这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,就算想跟商人收税,那也得先给他们吃点好处!
开矿禁便是张廷玉想到的一条可以跟商人谈判的条件,只要开了矿禁,这朝廷内外也就有了交代,钱也能收得上来,回头还能靠着矿再收一些钱,堪称两全其美。
然而对于雍正来说,这一条并不可行,“农为天下之本务,而工贾皆其末也。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,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。群趋为工,则物之制造者必多,物多则售卖不易,必至壅滞而价贱,是逐末之人多,不但有害于农,而并有害于工也。”
此话一出,众臣也就都明白了过来,开矿还是不行。其实也很好理解,开矿虽然能得大利,可是也容易聚集流民,若是将来出了岔子,可没人负得起这个责任。
当这一条被否定了之后,雍正又谈到了另一条,只是同样是反对的态度。
“满洲乃大清龙脉所在,岂能轻易开发?不过若是八旗子弟能够回满洲倒也不错.......宗人府或可组织八旗无业子弟回满洲垦田,以备将来。”
雍正皱着眉头,他才不会让汉人去满洲,那里毕竟是八旗的后路,将来要是万一真的在关内过不下去了,去关外自然也能活命。因此要是八旗去的话,雍正还是很乐意的,毕竟眼下这铁杆钱粮也是大笔的钱。
当然了这一道指令也不出奇,在六月的时候,雍正也曾经下过旨意,令八旗无恒产者移居热河垦田,倒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议。
只是到了这个时候,张廷玉的一番建言却是被否了个七七八八,可是他本人并没有半点不开心,只是轻轻退在了一旁,不再说话。
殿内陷入了一阵平静,雍正的脸色却逐渐转为失望,而就在这个时候,直隶巡抚李维钧却出列跪了下来,大声道:“臣,直隶巡抚李维钧有本启奏。”
众人听到此人有本呈奏,当下便有些惊讶,只是许多人看向李维钧的眼神里,都带着几分鄙夷与不屑,而这还要从此人的出身说起。
若是放在两年前,估计认识李维钧的人估计都没多少,那时候的李维钧担任直隶守道,而他的顶头上司是署理直隶巡抚赵之垣,这个人出身显赫,是名将勇略将军赵良栋的孙子,是两广总督、兵部尚书赵弘灿的儿子,还是前任直隶总督赵弘燮的侄子。
可以说在赵之垣面前,李维钧这个贡生出身的读书人几乎是一文不值,然而就在雍正继位之后,赵之垣的直隶巡抚的位置就被李维钧给顶替了,而原因就是李维钧巴结上了抚远大将军年羹尧,而年羹尧在雍正继位后,参奏赵之垣庸劣纨绔,不堪委以直隶巡抚重任,于是李维钧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直隶巡抚。
“臣查旧例,直隶人丁五年一审,分为九则,上上则征银九钱,递减至下下则征银一钱,以家之贫富为丁银之多寡,新生者添入,死亡者开除,此成法也。无如有司未必能留心稽查……且又相沿旧习,每遇编审,有司务博户口加增之名,不顾民之疾痛,必求溢于前额,故应删者不删,不应增者而增,甚则人已亡而不肯开除,子初生而责其登籍,沟中之瘠犹是册上之丁,黄口之儿已是追呼之檄,始而包赔,既而逃亡,势所必然........”
当李维钧呈奏之时,大臣们很快便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,自从之前户部追缴积欠和火耗归公以后,大臣们对于政策的敏感度也是越来越高,这一次李维钧所反映的丁银问题,也是大清积弊已久的大问题,如今被呈奏上来,想来背后应该没那么简单。
所谓的丁银问题其实由来已久,从明朝就已经开始了,也就是俗话说的人头税,这项赋税在明朝时是作为地方税收的一种,与里甲、均徭等四差银一起,都由地方官员征用,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,因此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明朝官吏敛财的一种弊政。
后来清朝建立之后,很显然吸取了这一弊政带来的教训,将丁银编征作为中央政府赋税征解,也就是让地方官将丁银随同田赋一起上缴,同时对于人丁的编审也逐渐制度化,每五年一次编审人丁,以保证丁银的征解。
正所谓“直省每岁终,各将丁徭赋籍汇报总数,观户口消长,以定州县考成。”当时丁银的增长也成为了地方官员的考核目标之一。这项赋税在顺治十八年的时候,竟然达到了三百万八千九百两之巨,因此也受到了当时清廷极为重视的目标。
当然,在丁银制度建立之初,就已经深藏弊端,就如同李维钧所言,户丁编审中的虚报和浮夸之风十分严重,特别是很多官员绅衿利用优免特权隐漏人丁,奸猾之徒又托为客籍以为规避,可是丁银要收的钱依然存在,于是便加重落在了贫苦百姓的身上。
以致于当时出现了很多令人感觉莫名其妙的事情,比如在山东曹县,当是就已经有人利用户等进行放富差贫,所谓“豪强尽行花诡,得逃上则;下户穷民置数十亩之地,从实开报,反蒙升户。其间家无寸土,糊口不足,叫号吁天者,皆册中所载中等户则也。富者田连阡陌,竟少丁差,贫民地无立锥,反多徭役。”
后来康熙为了收纳民心,博得一个圣君的名头,便弄出了一个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,说白了就是在人头税上进行定额,从而收纳民心。
可问题是,这种“永不加赋”的政策更多是一种形式主义,它只是不再增加丁银的额度,并没有减少或者不征,原来该有的负担现如今也没少,不过名头上倒是忽悠了不少人,纷纷称赞为德政。
“臣以为,为解决直隶丁银弊端,当以丁银摊入田赋之中,以田地定丁银之多少。”
李维钧的一番话还没有说完,就已经在殿中群臣心里掀开了惊涛骇浪,原因很简单,这一条所谓的摊丁入亩,依然是在朝着士绅开刀,当下等李维钧刚刚说完后,便有人跳出来反对了。
“奴才以为不可......此策名为解民之困,实则是害民之举!”
“臣以为,若摊丁入亩则有损先皇圣名,此人祸心包藏,实在该杀!”
“祖制不可轻改,还请皇上明察啊!”
有的人直接扣帽子,有的人则是混淆是非,还有人杀气腾腾,他们明面上是对李维钧喊打喊杀,实则却是在向雍正抗议,这玩人没这么玩的,要钱就算了,眼下怎么朝着士绅的根基开刀呢?特别是直隶还是八旗的底盘,许多八旗都统也在表示着反对之意。
这一招可是太狠毒了,对于士绅来说,他们的权益主要在于两点,一是田地,二是人口,过去的时候由于大家伙都在隐匿人口,因此所谓的丁银根本收不到他们的身上来,这个时候却是将丁银化进了地田税里面,毕竟你能将人口藏起来,这地总藏不起来吧。
若是按照李维钧的意思,实现摊丁入亩,将来收税就完全看土地之多少,定纳税之数目,地多者多纳,地少者少纳,无地者不纳。这样一来,实质上是把那些无地者的丁银转嫁给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,此外有了这一招,还会减少投效的人,简直是把士绅的土地和人口这两个基础,往死里挖。
雍正也不说话,只是冷眼旁观这群跳梁小丑的表演,内心却感觉到了无比的疲惫,眼下的大清表面上是共坐一条船,可是这些人却都是各有各的心思。
可是眼下的雍正却不想就此罢手,他很快便点了名字,“张廷玉,你是户部尚书,你以为如何?”
张廷玉无奈苦笑,这哪里是李维钧上的折子,很明显是雍正试出来的手段,李维钧不过是一把用来背黑锅的刀,自从他的建议没有被通过后,他就已经清楚了雍正的目的,那就是尽可能把刀对准天下的地主豪强,雍正表面上不要民心,可是实际上他却是最希望天下能够稳定下来。
“奴才以为,若是在直隶施行倒无不可。”
张廷玉虽然只说了这么一句话,可是其内的效果却很不错,首先他告诉了雍正,能实行,但是目前只有直隶可以。也告诉了群臣,这个政策限制在直隶,你们就别蹦跶了,两头听起来倒是都还算满意,由此可见其人的思路之敏捷。
见了张廷玉开口了,其他人也就不敢扎刺了,他们可没有大明言官的风骨,先前只是没看清楚动向而已,如今看清了动向,哪里还敢去触怒雍正?
雍正扫视了殿中的群臣一眼,清了清嗓子。
“州牧县令,乃亲民之官,吏治之始基也。至于钱粮,关系尤重,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。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,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。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,皇考示谕在廷,不允其请,尔诸臣共闻之矣。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,视为成例,民何以堪乎?嗣后断宜禁止,或被上司察劾,或被科道纠参,必从重治罪,决不宽贷。”
群臣众人跪下应诺,雍正便又殷切叮嘱了一番,“勤求民瘼,事无巨细,必延访体察,务期利民。而于征收钱粮尤为留意,惟恐闾阎滋扰,此念时切于怀。”
群臣苦笑,他们当中或许有人会真正的关心贫民的死活,可是这样的人绝对不多,毕竟大家伙想要爬到养心殿里来,靠的可不是那些底层百姓,只是已经大权在握的雍正皇帝,已经不再是这群臣子们能够影响到的了。
所有人都没有想到,这一场针对汉臣的讨伐,结果在雍正的手段之下,却变成了对士绅的再一次开刀,却没有任何人敢于反对,无论是汉臣还是八旗,此时都有些有苦说不出买就好像被迫吞下了一只苍蝇一般难受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江宁城。
“此举实在是不一般啊......雍正此人,实在是不可小觑!”
李绂带着几分赞叹,他实在是没有想到,雍正接着浙江失陷的机会,竟然反手打了这么漂亮一仗,可以这么说,摊丁入亩政策的实现,其意义甚至比起浙江失陷更为重要一些。
宁渝从后世就知道雍正的这些政策,因此心里并没有过于惊讶,只是笑道:“先生以为,这摊丁入亩能让大清焕然一新?”
“焕然一新?哈哈哈哈,那倒是谈不上,可是这一招比康熙的永不加赋要强多了!”
李绂呵呵一笑,他开始扳起了手指头,笑道:“田亩起丁,田多则丁多,田少则丁少,计亩科算,无从欺隐,其利一;民间无包赔之苦,其利二;编审之年,照例造册,无须再加稽核,其利三;各完各田之丁,无不能上下其手,其利四.......”
“丁徭有分三等九则者,有一条鞭者,有丁随甲派者,有丁从丁派者,一省之内,则例各殊。……至此始归划一,实在是善政.....”
瞧见李绂在夸奖雍正,宁渝倒也不生气,毕竟这一会雍正干得确实漂亮,不过他也不虚,嘿嘿笑道:“雍正此举虽然能得人心,可是这里面还是有漏洞,终究还没能走到更彻底的一步。”
“更彻底的一步?大都督的意思是?”李绂仿佛有些明白了过来,只是他还有些不敢肯定。
“官绅一体当差纳粮......才是堵住这个漏洞的最后一招。”宁渝脸上嘿嘿一笑。
可是这话听在李绂的耳朵里,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,因为这一招相对于摊丁入亩要更加激进和大胆,他不由得失言道:“若是行此策,恐怕全天下的士绅都要反对雍正了!这不是改革,这是开战!”
宁渝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,他仿佛很喜欢这个开战的词,轻轻吟诵了几遍。
“雍正现在还不会实施此策,可是我复汉军新制初立,便是确定此制度的最好时机!”
“雍正不敢开战,我敢!”